阿美族奇美部落年齡階級組織表
由 lingchia 在 二, 07/31/2018 - 21:43 發表
組別 |
級數 |
年齡 |
階級名 |
世襲名 |
級職任務 |
Kapah |
第一級 |
13~15歲 |
Depdep |
組別 |
級數 |
年齡 |
階級名 |
世襲名 |
級職任務 |
Kapah |
第一級 |
13~15歲 |
Depdep |
1.針對山林的地權概念
黃宣衛等學者於2002年共同編撰出版的《成功鎮志阿美族篇》中指出,阿美族早期經濟模式為農耕、採集、狩獵、捕魚等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其中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產模式,狩獵、捕魚、採集則為次要的生產模式。阿美族以小米為傳統的主要食物,亦是主要的農作物。阿美族除種植小米之外,並以陸稻、高粱、芋頭、甘藷、綠豆等為次要作物,其農業耕種方式為山田燒墾,又稱旱田燒墾。
由於阿美族耕地大部分都在平地上,較少往地勢高的山上開墾,在傳統土地的認知上,如經自己能力所開墾,而且持續使用的土地, 那土地就是屬於自己的土地,阿美族依此土地的認知而取得耕地。
也因此,在訪談過程中重安、宜灣部落的耆老們表示,部落與部落之間耕地與生活區域劃分上都非常清楚,但是針對狩獵或採集的問題上,就沒有那麼明顯清楚的劃分。例如以前鄰近的B部落及C部落族人,可能都會至A部落後方的山林進行狩獵或是採集的動作,但只要不頻繁且過於靠近部落耕地和生活領域範圍的話,基本上A、B、C三個部落都不會有太多的爭議存在。
泰雅族部落位置的選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RotFuppJo&feature=youtu.be
-----------------------------------------------------------前言-----------------------------------------------------
基本上被沖刷過的地方在三十年內都不會有人住的,因為那個痕跡還在。舉例來說:以前是我們跟mba’ala’的人有發生過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因為這些地都是我們祖先的地,第一次他們在那邊開墾的時候我們祖先允許他們,因為他們說你們來的時候我們也是同時間到的,你們是過風倒木的上面,我們是過風倒木的下面,所以我們的祖先就戲說他們是從樹的底下過來的,第二次的時候發現那個地方有冒煙,為什麼又有人在那邊開墾,我們的祖先就過去看結果是他們的人,我們的祖先說這是我們的地為什麼你要在這邊開墾不跟我們告知一下,她說你說你的地,那你們以前的柱子在哪裡?(柱子還存在的時候,那個地還不會再被人家用,因為表示那才剛剛放棄的地。),所以其實也爛掉了,對方就有點強詞奪理。
所以就發生了衝突,之後我們就交給祖靈:
復育的概念,我們是完全靠自然的,那個崩塌過的地會再長一些芒草或是些一般的灌木,像茱萸、山蘇之類的,但是這些東西後來會被岩蘇木壓掉,岩蘇木也是同時生長的,可是後來岩蘇木比較茂盛後這些都會被他壓掉,所以她就沒辦法繼續維生,所以一般茱萸跟山蘇這些東西在新的開墾地開始長,我們就會保留,到我們把那塊地棄擲之後,後來就被岩蘇木取代,那這些東西只要是開墾以後被放棄的,可能會在八年後再回去再耕,那就是日本人所謂的輪耕,那這個東西其實在更回溯到更早,輪耕是沒有那種習慣,因為我們放掉了就放掉,然後其他的族群會自然的就占領,然後我們會一直往前去遷徙,當所有的山區裡面遍佈了泰雅族的人之後,才開始有輪耕的這種理念,這個東西的概念是屬於後期產生的,那我們講到自然災害的復育,就順其自然放著,可是向那個鎮西堡阿頓牧師強調他們會去那邊撒些植物其實這是被創造的,讓人會以為特別有這個生態的知識,但因為泰雅的生活方式是自古以來都是同樣模式,所以她會放著讓它自然生長。
1. 教會的作用
就例如教會的牧師,但其實我們到教會大部分都是在講道理、傳福音,要是真的有哪裡不好要改善的也是傳達,但不會要求。教會裡面才會存在人跟人之間溝通互相討論這樣,不會有上面這些牧師長老直接告訴他們這樣做,這個儀式要怎麼樣,實際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2. 人與人共享的概念,社群、個人的影響能力
很多人把我們原住民分享的那種觀念會誤解,以為有東西大家一起分享,不是這樣子,因為每一個族人每一個圈子,就像是說他們以前在民生部落裡大家就是一起分享的,那搬到清泉來之後了,他們共享的凝聚力一直存在,他不會因為來這邊就跟我們混在一起了,我們這邊有我們自己一個GAGA的觀念和範圍,我們不會跟他們混在一起,那如果有什麼女孩子的嫁娶,會通知的就是這個GAGA,這個共享的圈裡面不會說是隨便大家一起共享。
民國5、6年的時候,土場、清泉這裡都開始有水田,是日本人教我們的,只有這種方法我們才能夠定居,也比較好管理,所以他就用這種的策略,但是我們以前的習慣是不會靠河吃飯的,我們是靠泉水吃飯的,你看他們在住的地方他們取的飲用的水,都是自然出來的泉水,不會用河邊的。沒有人會到河裡來提水,因為我們人都不會住在河邊,怕被水打過來,老人家都提醒不要在那邊蓋房子,所以當初那些日本人帶來的平地人要在這裡蓋房子的時候,我們祖先就跟他們警告過了,可是他們都不聽,然後石鹿的為了小孩子的就業方便也把長老會就遷到清泉來。以前是用泉水的,是狩獵的,不靠河岸的,後來因為水田的關係,所以就開始到河岸來,但是大家覺得我們原住民的自然生態就是用最源頭的,因為他飲用的水是要用竹子一根接一根,一定要比較高的地方慢慢下來的才有辦法,所以住的家裡喝的水一定是比較高的,是國民黨來以後我們才知道水管,以前都不知道要用水管,以前都是用竹子。
1. 清泉與土場,自己、社群與政府的力量
在日本人還沒到的時候,清泉這個位置都沒有人住,是我們白蘭部落的獵場(正確來說是Mayspaziq的獵場,通婚了以後就允許他們在我們的獵區裡面狩獵,這是被允許的)。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 2025, 人.山川.海洋 - 原住民族環境知識匯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