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祭 Kaisisi Cakuran

原創條目者:田駿禹
最新編輯者:田駿禹
原住民族: 
中文

  台灣少數每年舉辦河祭的原住民族群,原住民族中少有的祭典形式,其特殊性可見一般。大約在二、三百年前,卡那卡那富的祖先來到幽靜美麗的那瑪夏(現今楠梓仙溪),於兩側台地安居繁衍,他們發現該河流清澈曲優,並有那都魯薩、那尼薩羅、那次蘭、達卡努瓦及貼布貼爾等支流匯集,潔淨豐沛的水蘊藏豐富的魚、蝦、蟹及綠藻(Kunam),成為卡那卡富族人食物的重要來源,讓卡那卡那富族人能夠安居無虞繁衍後代,於是為感念河神的恩典,發展出此敬天愛地並蘊涵生態保育觀念的獨特祭儀。

  河祭前一天祭師(’Uruvu)會準備米粒、酒、地瓜年糕(飯)、苧麻草、芒草(無毛)、漁網、山棕葉雨具等祭祀用品,祭典當天女士在家事先把芒草葉打結,將其立在男人往溪流經過的路旁,祭師事先會把攪碎米粒放進特製小容器(Pupungatingei),男士們穿戴傳統服飾及佩刀,分提各項祭祀器具、食物,在祭師帶領下前往進行祭儀的河段,首先祭師會把攪碎的米粒灑於河旁的大石頭上,手中揮動苧麻草(Ngiri)順勢倒上一杯酒,並用族語向河神及上蒼表達感謝或諾約,離去前並將身上魚具放置溪邊石頭上並用石頭壓著,祭儀後參與的男士們並不會馬上回部落,而會在溪邊簡易獵寮吃喝帶來的酒、地瓜年糕及飯,並吟唱古調勉勵及酬神。

 

文字敘述引用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E3439993A7481ADD&type=1EE2...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