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傳承

GPXcoder: 
KMLcoder: 
kati’azem(臺灣天胡荽)喜歡生長在潮濕的地方,具備無敵的繁衍本領,因此,我們的tatini’(祖先)以kati’azem在嬰兒的命名儀式,將kati’azem貼到嬰兒的臉上,祈求孩子平安順利的長大。
 
 

1. ’oepoeh na bo:ong(大霸尖山)的傳說

 
’oepoeh na bo:ong 的故事,在賽夏族的傳說故事中,也包含了造人的神話。傳說在洪水時代,洪水淹沒了整個世界,有一男一女抓著織布機飄到了’oepoeh na bo:ong 的山頂上,他們兩位極為煩惱洪水不退,獻了他們僅有的食物給海神,仍未有消退的跡象,最後男生與女生做了一個協議,就是將女生的身軀切成了一塊塊,丟進了海水裡面,等了一會兒,海水竟然退了,而且丟下去的肉塊變成了SaySiyat(賽夏族),骨頭變成了強悍的Saypapa:aS(泰雅族),而腸子變成了長壽的moto: (客家人),這就是賽夏族的造人傳說。
 
 
祈天祭(’oemowaz ka kawaS),由潘姓當主祭,主在祈晴、求雨、鎮風,年在農曆3 月15 日前後舉行,有大祭、小祭之分,逢矮靈祭那年為小祭,無矮靈祭那年為大祭。根據小島由道的記載,當旱災及暴風淫雨、其他惡天氣時,有祭祀天而請其回復之事,不過主祭各不相同:
  *祈晴祭(’oemowaz ka kapa’azaw):乞晴之意,潘姓族長當主祭。
  *鎮風祭(’oemowaz ka ba:i’):乞求風靜之意,風姓族長當主祭。
  *卡蘭祭(’oemowaz ka karan):連續陰天時,乞晴之意,夏、蟹兩姓族長當主祭。
  *驅役祭(’oemongiyo’ ka ba:la’):驅疫之意,潘姓族長當主祭。
 
可見當時各項祭儀仍分別舉行,不過現在鎮風祭已廢止,而祈雨祭、祈晴祭和驅疫祭合併成為祈天祭。以前年年盛大舉行,但是第二次大戰期間所有民間祭典或集會都禁止舉行。因為本祭典與矮靈祭有關連,日治時代在族人盡力護祭下將祈天祭改為大祭、小祭,每兩年大、小祭各一次,逢矮靈祭那年為小祭,矮靈祭隔年為大祭,而小祭的舉行地點在蓬萊村大坪潘義福家大祭的地點則在蓬萊村大湳部落。祈天祭是一個各姓氏都必須派代表參加的祭儀,不過只有潘姓、風姓和章姓的人,在祭儀流程中,才能主導或輔助儀式的運作。
 
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站
 
 

2.緊緊相扣的賽夏族氏族社會

 

下課了,’ataw與maya’在聊天~
 
’ataw:「我現在才了解我們的文化,多虧了你的baki’,如果沒有他,我可能會變成沒有根的SaySiyat!」
 
maya’:「對啊!我的baki’常常告訴我,就像我們paSta’ay(矮靈祭)一樣,每個族人的手要緊緊牽著,手放開了,就等於斷了我們與祖先及與長輩(koko’ ta’ay)之間的連繫,就好比我們的14個Sinraehoe’(姓氏),少一個都不行!不然誰知道一百年以後你們這個姓氏還會不會存在呢!」

 

paSta’ay 源由

  指傳說中身高不滿三尺的矮人族。傳說中的矮人居住於上坪溪溪谷的山洞中。矮人教導賽夏族人耕種技術及歌謠。然而矮人男子性好女色,常欺負賽夏女子,引起賽夏族男子的憤怒。他們於矮人回家途中會停下來休息的山琵琶樹鋸斷一半,並以泥巴覆蓋遮掩。當矮人回家時路過此樹時,除了兩個老人家外,所有矮人都爬上此樹,因而墜入溪谷淹死了。生還的矮人老人家教會賽夏族人祭典的歌謠並要求舉行paSta’ay,只有朱姓族人將歌全部學會,所以paSta’ay 就由朱姓擔任主祭
  之後,這兩個矮人就邊撕山棕葉邊警告賽夏族人要謹記教誨,然後向不可知的東方離去。自從矮人死後,賽夏族的作物就年年欠收,賽夏族人認為是矮靈作祟,於是開始年年舉行矮靈祭求取矮靈的原諒 ,這就是賽夏族paSta’ay 的由來。日治時期,日本統治者擔心每年一祭會增加族人間的團結,便下令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小祭,每十年舉行一次大祭
  兩年一次的paSta’ay 祭典,每當收割之後,看到芒草開花了,首先朱家要決定日期,之後以芒草打結算日子一次在向天湖,一次在五峰舉行。以前沒有馬路也沒有交通工具,所以朱家大概3 到4 個人,徒步走山路聚在一起討論選擇日期,約在接近農曆10 月15 日左右。日期決定了,用芒草葉子打結叫做papoe’oe’五峰打9 個結向天湖打10 個結,再用整株芒草做’ineseng 象徵ta’ay 長輩,交換之後雙方長老共飲一杯酒,族人開始唱第二首祭歌ro:i’結期儀式結束。吃過晚餐之後,族人再度聚集,練唱祭歌直到天亮,芒草打的結和'ineseng 帶回去掛起來,從那時候開始,族人謹慎工作,與人和好相處,不隨意開玩笑。族人開始學習祭歌,整理要穿的傳統服飾,在屋子內外,在家具上,糯米酒上和自己的車上,都會放置芒草結希望能受到ta’ay 的保佑河邊會,來自獅潭、來自五峰、來自南庄的族人,聚集在東河溪與蓬萊溪匯流處那是賽夏族傳統領域的最中心點。很多的族人前來聆聽長輩的叮嚀指導,「要很認真做paSta’ay 的工作,不要吵架,喝酒要節制…。」
  隔天清晨,推滾木臼朝向東方,唱邀請之歌邀請koko’ ta’ay,摏搗小米直到天亮,之後主祭要敬奉食物給長輩(koko’ ta’ay)聚在一起吃飯,晚上還要舉行kiSrinawlan 的一直到天亮。paSta’ay 最為人所知的是3 個晚上的儀式,第一天kiStomal,在傍晚的時候,由肩旗引路,長輩年輕人唱第一首邀請之歌,臀鈴在後面跟著圍舞直到天亮才休息,第二天晚上是papatnawaSak,一樣唱歌圍舞,與koko’ ta’ay 一起歡樂到天亮,第三天是papa’oSa’,在天亮的時候年輕人跳榛木,要展現賽夏族人的力量,搶福氣,丟棄芒草結就送走koko’ ta’ay。最後在五峰的河邊,真正送走koko’ ta’ay,paSta’ay 祭典結束了。
 
 
資料來源:100 年度賽夏語高中朗讀比賽稿
 
 
賽夏族是由14個姓氏組合而成的一個父系社會,這14個姓氏分別為:朱、高、風、豆(趙)、錢(潘)、夏、絲、詹、胡、解、根、芎、日、樟,已經消失的姓氏有:血、膜兩姓,各姓氏在不同的祭典上,都有重要而且不同的分工,當氏族制度被現代社會所取代時,賽夏族將面臨傳統社會制度逐漸沒落的局面。
 
 

3.祈求生命延續的祭典

 
放學後,回到家maya’跟baki’ kalahae’分享今天課堂上老師所講的故事…
 
maya’:「baki’,我很好奇’a’owaz(祈天祭)這個祭典喔!你可不可以再跟我多說一點有關祈天祭的事情呢?」
 
baki’kalahae’ :「’a:ay!我們以前的生活過得不是很好,農作物的收成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事情,沒有食物就會死掉啦!那時候,除了動物偷吃我們的東西之外,我們最怕的還是大風大雨或是不下雨,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的作物,所以,以前不是只有潘姓會’omowaz(祈天),其他姓氏也會喔!」
 
maya’:「baki’,那祈天祭祭典在哪裡舉行呢?」
 
baki’ kalahae’:「在苗栗南庄鄉蓬萊村的大湳部落,那邊有個祈天祭場,只要這一年沒有paSta’ay祭典,就會舉行三天的祈天祭了!假如這一年有paSta’ay祭典,就舉行一天的小祭。」
 
賽夏族的祈天祭是由Sa:wan (潘姓)作為主祭,大祭三天,小祭一天,於每年的農曆三月中旬舉行。大祭第一在南庄大南河畔舉行長老會議,對祭典事務討論。第二天在大南河中庄段舉行殺豬儀式,前兩天均與水有關。第三天在大湳祭場獻祭祭場內整日不可喝水,因雷女是傳說中帶小米種子下凡的神靈,所以主祭處理小米時,族人也可摸背祈福;當準備好豬肉、小米糰及貝珠之後,由潘家主祭帶領各姓氏族人前往竹林中祭告祖先;最後回到屋內分食小米糰及豬肉,此時必須緊閉門窗,呈現避免疫病侵入的象徵意義,而後族人離開祭場不可停留,祭典結束。
 
資料來源:賽夏族科學教育教材內容-教師及學生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