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avu之近代遷移1
移川等人紀錄tanganua社口碑指出,kanavu在藤包山舊社na-tanasa 之居民大部分移到附近之umu-umuru去,一部分到tabarana(楠梓仙溪右岸高地,昔稱三石際)去。離開na-tanasa並非很古之事,係十九世紀末期。後來移到umu-umuru的(一說在natanasa時期)社眾與漢族(一說平埔族)爭鬥,被火攻燒毀聚落,乃離開其地而分遷下山移到楠梓仙溪左岸的nauvana及紅花仔社’ang-uana等二社。根據tetentsu社及nangisaru社口碑,則是「住在’umu-’umuru 者,分遷為nauvana與narokuma兩社,後者再移到anguana去(移川子之藏等 1935: 211)。
直到1874(同治13)年,由於西部領域受到漢人之侵墾,kanavu人出草殺害草山庄(嘉義東堡)居民六人,嘉義知縣張星鍔乃命通事葉陽春押收銃器二挺,經六月,認有悔意而付還之(溫吉 1957: 587)。但1880左右,kanavu又因出草導致葉陽春率領民兵四、五百人再攻kanavu人natanasa舊社,舊社房屋付之一炬,這才迫使族人放棄舊社,涉老人溪,暫住’umu’umuru(小島由道1918,余萬居譯1983:39-40,396;林曜同 1995: 16) ,這是kanavu遷入本地初期之發展與遷移過程。
換言之,自1647年荷人第一次番社戶口調查到1880年ta’ulom舊社(如前述,一說在natanasa,一說在’umu’umuru)住屋遭漢人燒毀為止,kanavu在此停留估計應超過250年,而燒毀後也只遷居到鄰近之narukoma及’umu’umuru兩社,或頂多至楠梓仙溪右岸之tabarana(三石際)而已,並不是立即遷下山或往上游移動。而當停駐於natanasa長達兩百多年時期,應是kanavu領域拓展最廣時期,但離開此地後之移動則是其領域開始萎縮的反映。
子分類:kanakanavu遷移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