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阿美族人的山海觀
1.針對山林的地權概念
黃宣衛等學者於2002年共同編撰出版的《成功鎮志阿美族篇》中指出,阿美族早期經濟模式為農耕、採集、狩獵、捕魚等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其中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產模式,狩獵、捕魚、採集則為次要的生產模式。阿美族以小米為傳統的主要食物,亦是主要的農作物。阿美族除種植小米之外,並以陸稻、高粱、芋頭、甘藷、綠豆等為次要作物,其農業耕種方式為山田燒墾,又稱旱田燒墾。
由於阿美族耕地大部分都在平地上,較少往地勢高的山上開墾,在傳統土地的認知上,如經自己能力所開墾,而且持續使用的土地, 那土地就是屬於自己的土地,阿美族依此土地的認知而取得耕地。
也因此,在訪談過程中重安、宜灣部落的耆老們表示,部落與部落之間耕地與生活區域劃分上都非常清楚,但是針對狩獵或採集的問題上,就沒有那麼明顯清楚的劃分。例如以前鄰近的B部落及C部落族人,可能都會至A部落後方的山林進行狩獵或是採集的動作,但只要不頻繁且過於靠近部落耕地和生活領域範圍的話,基本上A、B、C三個部落都不會有太多的爭議存在。
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海岸阿美族人認為土地的擁有是靠自己的能力開墾而得的,因此在未被開墾的地方都是大地的,而大地是屬於任何人的。這樣的觀念也同樣會運用在自然資源上,但畢竟每個部落還是會依據活動範圍而擁有概念形式上的「部落範圍」,因此先人在此問題的拿捏上還是很有智慧很得宜的。
2.針對岸際的地權概念
這個海灣被稱作泥沙灣,在海灣當中主要是宜灣部落與重安部落生活的區域。而海灣,對於海岸阿美族人來說,也是充滿價值的區域。
地圖上綠色的區域,重安人稱之為 Picekiwan ,意思是撿拾貝類生物作為食材的地方,海岸阿美族貝類的料理非常多,雖然有些料理的口味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但大部分都是受歡迎的料理,若前往逛市場,鄰近有阿美族部落抑或是許多阿美族人居住的地區,裡面應該都會有 Cekiw 這樣的罐裝佳餚在販售。
雖然地圖上將整個海灣都標註起來,但其實宜灣部落也好重安部落也好,這兩個部落都不會到對方的部落(指的是黑色虛線處)前方岸際進行撿拾貝類的動作,但是海灣其他地段都是互相共用的。
3.針對海洋的地權概念
黃宣衛等學者於2002年共同編撰出版的《成功鎮志阿美族篇》中指出,阿美族人相較於狩獵,捕魚反而是阿美族社會中最重要的生產模式,尤其對東海岸阿美而言,捕魚不僅供自家食用,也可以以物易物換取其他的物品,因此,漁撈在阿美族社會相當盛行。由於東海岸阿美族地理環境的因素,捕魚不只是提供食物的來源,也兼具傳統文化的意涵。具體而言,當重要之節慶或祭典結束或者婚喪喜慶及重大事件結束,海岸阿美族人都會舉行一種儀式,作為一個階段的終止,這個儀式性捕魚活動被稱為Pakelang。
對於重安部落來講,雖然漁獵遠比狩獵來的有價值與重要,但對於部落(指的是黑色虛線處)前方的海洋,卻依舊沿襲著山林的地權概念對待著。重安部落耆老在訪談中指出,部落正前方的海域基本上是只有部落族人使用,因為從來沒有外人到部落前方海域漁獵的事情發生,耆老相信部落跟部落之間都會遵守這樣的禮貌。但部落鄰近的海域則是大家共享的,畢竟大海是大家的,因此誰都可以使用。
雖然這個海灣宜灣部落(重安北方,傳統領域界線的上方)與重安部落共享,但是彼此都不曾也不會到對方部落前方的近海進行漁獵。至於離岸約1海浬外的海域,則是兩個部落共同使用的。
4. 傳統地權概念於現代的衝擊
此處是重安部落南端與小港部落北端的交界處,由於此處阿美族居住情形變化很大,因此當時傳統的地權規範跟邊界概念通通都瓦解,不像重安部落跟宜灣部落那般,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清楚知道兩個部落的界線為何、山海區域使用範圍的默契為何...等等。
地圖上紫色的區域當中,紅色的線是筆者經由田調訪談與實地走訪的方式證德的重安部落南方界線,雖然不敢說完全正確,但經過多次討論後族人都同意這張地圖上呈現的範圍與界線。目前在紫色區域當中大多是小港部落的居民與耕地,但在傳統的領域範疇哩,這裡是重安部落族人真真切切再使用的。
由於小港部落尚未擁有部落地圖以及傳統領域調查的數據,因此在討論的過程中,筆者也會協助這個部落進行傳統領域範圍的調查跟劃設。不過除此之外,重安部落的傳統領域人文地圖可說是調查完整且藉由STORY MAPS平台繪製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數位地圖了呢。
〈 資料由成功鎮公所、重安及宜灣部落耆老們提供 / 曾聖慈整理編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