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版本
原創條目者:官大偉老師研究室最新編輯者:官大偉老師研究室
原住民族:
中文
炭火之地
原本只有泰雅爾族語,各部落群的名字、以及山川名稱,無漢人的地名,Nahuy意為火之地(卡拉派系稱火焰為Nahuy)。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行政區域重劃,原日本規劃的「不設佳庄番地」一律改山地鄉「尖石鄉」,此名乃取自本鄉主流「油羅溪」中,一塊凸起「尖」狀的銳利岩「石」成為當地的地理特徵。民國三十五年六月稱「小尖鄉」,但面積卻是全縣最大的鄉,不宜用「小」字,同年七月改稱為「尖石鄉」,尖石鄉原都屬泰雅爾族人,經過歷史戰爭遷移後,部落成曾分分合合。清代泰雅爾族人與漢人作戰,日治初期反過來抗日,以李棟山(Tapung)戰役為證,激烈的戰鬥史。
Nahuy(那候伊)譯為火炭之地,泰雅爾族人以地區特徵為名。日據時期採礦至民國50年,設有台車至內彎(泰雅爾族稱guquh),現今尖石為全鄉之行政區,鄉公所、分駐所、橫山分農會、郵局、消防分隊、加油站、尖石國中等所在地,但是面積不大,建築物林立。今之地名與泰雅爾族人稱Nahuy之意思是不同以「油羅溪」中凸起一塊石頭為名,非用一個小地名代表整個地區的住民環境,環境是不足以表達全鄉之意義。
部落資料整理、部落地點踏查與數位化:王信翰
參考資料:
廖守臣,1981,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鄭光博,2005,從祖源觀念爭議論當代「泰雅族」歷史記憶的建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臺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
主題分類:
資料來源: